- 疾病动物模型
疾病动物模型是一类反映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病理生理表型或病理行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主要用于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
动物,尤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是多细胞相互作用、协调而形成,并对环境刺激作出即时反应的生命体。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痴呆症,甚至包括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等, 都是多基因,多细胞,多组织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表现。 疾病动物模型比细胞模型更能体现疾病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更能再现人类疾病的真实性和外推到人类疾病的诊治的有效性。 所以现在的医学研究更注重体内研究。
一、疾病动物模型分类
人类从出生到的死亡的生命历程中会经历多种疾病, 有些疾病是天生的,遗传性疾病,比如一部分早老性痴呆症(A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部分是衰老伴随的疾病,比如骨质疏松症;更多的是人类自身的贪婪引发的,比如对“美食”的贪婪引起的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高发,贪婪的追求经济发展而污染环境引起的肿瘤高发。不完全统计,人类所患的重要疾病,几乎都有相应的动物疾病模型与之对应。用于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的动物包括果蝇、斑马鱼、小鼠、大鼠、猪、非人灵长类等多种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大体分为非遗传性和遗传性动物模型两大类(见图1)。
二、不同动物和不同技术复制的疾病模型对比
不同动物和不同技术复制的疾病模型各有优缺点, 不同模型可以反映人类疾病的一些特点,可以相互补充,目前没有完全反应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这与疾病的复杂病因、物种之间解剖结构、生理、体型、生命周期等因素相关(见图2)。 研究者要根据所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表型、研究目的、分析手段、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模型, 只要适合研究目、并能说明科学问题的模型就是合理的模型, 没有必要片面的追求基因修饰模型、大动物模型或非人灵长类模型。
非遗传性动物模型主要由化学、物理、特殊食物诱导或手术方法复制, 常用于复制非遗传性动物模型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猴等动物,
小鼠因为便宜、品系多、分析手段齐全、操作简单等因素应用最为广泛,适合免疫、代谢、神经、肿瘤等疾病,或是疾病机制等。 大鼠适合于神经、循环、行为、生理、药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猪适合于皮肤、移植等方面的研究;而非人灵长类更适合于行为与心理、中枢神经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川.医学实验动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厚达.实验动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贺争鸣,王钜.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技术规范研究与应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